笔下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笔下文学 > 大明情报总局掌门人 > 第七十三章:代王

第七十三章:代王

新的一天开始了,今天是三月十五日,三月朔望朝的望朝,按规定不议政,君臣们互相道贺。

什么是朔望朝?就是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两天,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按规定,所有的官员都参加朝会,包括不入流的九品官员。

但朱由检还是下达了命令,朱纯臣等人干的事他不能忍,“各位爱卿,朱纯臣、李国祯祸国殃民,其罪行已经完全查清楚了,据朱纯臣、李国祯和他们的家眷交代,他们还商议过投降流寇的事儿,真是狼心狗肺,大逆不道,更可恶的是流寇还没有来,朱纯臣就已经和流寇之间书信来往了,大家说这朱纯臣、李国祯该怎么处理?”

立刻就有好几个人同时出班。

大理寺卿凌义渠奏道,“大明律法,投敌者诛三族。”

所谓的三族就是指父族、母族、子族,大臣们都懂法律,诛三族是明文铁定的。

王承恩顿时猛的一格登,完了!完了!莫玉婵那个小娘子自己别管了,救不了,可惜!可惜!这么一个绝色美人马上要香消玉损了,特么的!昨天晚上,我还去锦衣卫大牢看那小娘子呢,这他娘的事儿干的?

“令刘理顺任刑部左侍郎,晋升陈鹏举为右侍郎,协力捉拿朱纯臣、李国祯一案所有戴罪人员。”

刘理顺出班,“臣谢恩领旨!”

陈鹏举出班,“臣谢恩领旨!”

项煜看着刘理顺,小声对站在身边的何瑞征说道:“我擦!一套资治通鉴换来一顶三品乌沙。”

何瑞征没有吭声,心想,你咋就不舍得将自己那一套书送给左都督?你娘,我还不知道你,吝啬鬼,现在嫉妒人家了,我告诉你,刘理顺七年时的状元公,你比不了。

“王承恩!”

“老奴在!”

“这两天累不累?”

“老奴不累,老奴很欢实。”

“那好!协助李若珪查抄薛濂、陈延祚、张光灿、吴尊周四个人的家,锦衣卫,立刻将四个人逮捕,押入北镇抚司大牢,户部继续派员参加。”

阳武侯薛濂、秦宁候陈延祚、安乡伯张光灿、清平伯吴尊周正站在勋贵的队列中瑟瑟发抖,平时,他们几个和朱纯臣关系最好,这么多年来,借机从京营中都捞到不少的好处,朱纯臣、李国祯两个人被抓了,会不会牵连到他们?几个人早就怕的要死了,听到朱由检说的话,瞬间都瘫倒在地上了。

其它的公侯伯个个胆颤心惊,下一步呢?下一步该抓谁了。

王承恩有点疑神疑鬼,皇上咋说让咱家协助李若珪呢?是不是皇上知道了咱家去北镇抚司看莫玉婵的事儿了?娘呀!老王,你特么的从小就没有那功能,都这岁数了,胡想啥呢?我特么的自己扇我自己。

“抓捕户部侍郎党崇雅下狱治罪。”

站在文官队列中的党崇雅差点吓趴下,“皇上,臣何罪?”

朱由检恶狠狠的瞪着党崇雅,真的很想上去狠狠的揣上党崇雅几脚,“何罪?你做了什么事儿你不知道吗?你利用职权伙同朱纯臣倒卖了多少的粮食?朱纯臣都交代了,你还想抵赖么?”

党崇雅一听,完了,完了,娘的,朱纯臣什么都说呀!咱干脆就跪在地上别起来了,免的锦衣卫来抓的时候还要将咱踹趴下。

党崇雅,陕西宝鸡蟠龙镇人,天启五年,四十一岁的党崇雅才考上进士,名次还不怎么样,三甲第一百五十四名,历任过河南南阳府推官、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四川巡按御史,后升任户部右侍郎,总督通州粮仓。

党崇雅先期为官应当说还是相当不错的,曾在崇祯四年底激烈反对崇祯帝重用宦官干预军国政事而被锦衣卫捉拿,并被扣发半年了俸禄,其在四川巡按御史任上,与四川巡抚刘汉儒共同奏请皇帝朱由检

重用四川名将涂原,主张以蜀人治蜀兵,防守巴蜀,但朱由检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

朱由检之所以没有听,自有朱由检的考量和担忧,蜀人治蜀?将来会不会治成独立王国不听朝廷调度尾大不掉?

严格的说党崇雅是被朱纯臣拉下水的,当然和崇祯王朝日薄西山一天不如一天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时候,党崇雅觉得崇祯王朝垮台是早晚的事儿,而朱纯臣作为京城第一勋贵找上门来提出合伙做粮食生意,党崇雅既不敢拒绝,也产生了捞一把的想法。

最近这两年,由于战乱,漕运常常被李自成个张献忠截断,京城的粮食价格一日三变,官家和黑市价格相差一倍都不止,这其中的油水是人都明白,只是党崇雅没有想到朱纯臣还会干那种的事儿,当朱纯臣被抓,党崇雅就将朱纯臣的祖宗八辈问候了一个遍,你娘,朱纯臣,老子要被你坑苦了。

但党崇雅感到倒卖粮食这么小的事儿朱纯臣也许不会说,所以就存了侥幸心理。

另外,这党崇雅很小心,所有的调出调进粮食的手续基本上都私下销毁了,目前总账对的上。

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具体的办法是漕运一断,京城的粮价就张了起来,两个人就将粮仓的粮食倒腾到黑市上卖,等漕运打通后,自己掏钱及时的从南方购进粮食补充上,有时候还很省事,南方一些经营粮食生意的人在漕运通畅的时候会发粮到京城,直接整船整船的买就是了,有时候朱纯臣和党崇雅会大量的购进,囤积在通州的粮仓,一旦漕运堵塞,京城的粮价起来了,立刻就卖。

锦衣卫冲进来就将薛濂、张光灿、陈延祚、吴尊周、党崇雅抓走了。

每次在建极殿执勤,实际上,锦衣卫只有一个差事,那就是抓皇帝下令抓的人,至于安全警卫?是人都知道,根本用不着,满朝的文武都是皇帝的臣下,谁还能对皇帝不轨呀?

朱由检宣布,“李邦华一代老臣,忠正勤勉,加封李邦华为太师,授上柱国。”

李邦华感动坏了,这太师和上柱国乃是文武中的极品封赏,“老臣谢皇上!”

“老爱卿,免礼!”

接着,朱由检又封赏范景文和倪元璐,“加封范景文太子太师,文渊阁大学士,加封倪元璐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

先前,范景文已经被加授文华殿大学士了,这次朱由检有加封了范景文太子太师衔。

范景文、倪元璐出班,“臣谢皇上!”

“加封左都督朱慈煊为太子太保,授正留守都督指挥使。”

正留守指挥使乃是首都最高军事长官,掌管京城的防卫、治安等事项,正儿八经的一品实职,连京营总督刘文炳都要听从指挥。

张平出班,“皇上不可,臣请皇上收回成命。”

朱由检一瞪眼,“休得推辞!”

众人都觉得奇怪,这太后的义子咋还推辞呢?多领一份工资不好么?

加赏不仅是官职上去了,主要是收入也增加了。比如范景文,除了领一份二品工部尚书的工资,还要领一份从一品太子太师的工资,还要领一份二品文华殿大学士的工资,所以很多的人都期盼很多能加赏他们。

张平当然也知道这些,但他实在不想官当的太大,自己年轻不说,关键是自己是太后张嫣的义子,成为张嫣的义子,可以说是找到了一颗参天大树作靠山,谁也不敢对他怎么样,反过来,这也很敏感的,太后张嫣的义子,那不就是老皇帝朱由校的义子了吗?要是有人在这上面做文章造谣生事怎么办?

散朝,所有人都悄然无息的离开了建极殿,脸上的表情各自不同,有的兴奋,有的忧虑,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山西磨儿山,周遇吉和王国兴带着两千锦衣卫出发了,王大梁带着五百喽啰跟

在后面,后面的二百多匹马上驮着火炮、弹药、粮食和已经杀好的牛羊肉。

两千锦衣卫个个精神焕发,虽然昨天晚上睡在了蛮荒野地,但吃的过瘾呀,两天来积攒的疲劳一扫而光。

这两千锦衣卫是经过王国兴挑选的,可以说在品质上、个人素质上都是拔点的锦衣卫校尉。

按照国家的规定,选拔锦衣卫是很严格的事情,每个被选拔到锦衣卫来的人基本上都是家庭清白、身手又不凡的人。

王大梁手下的五百人尽管穿着各异,手里的家把什各异,但人人脸上带着笑意和兴奋,从今天起他们也是官军了,由其是二当家的在京城当了大官,还成了太后的义子,跟着周遇吉和王国兴两位侯爷完成任务后,马上就要去京城和二当家的汇合了,不管将来干啥,肯定是错不了。

看看赵实在现在的样子就知道了,将来他们肯定和赵实在几个人一样。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原来太后无子,上个皇帝嗝屁时将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二当家的就是太后的独子,那不就是老皇帝的太子爷?不管咋说,就是牛叉,谁不服,咱就揍谁。

磨儿山离大同并不远,一众人快马加鞭天不黑就到了大同城下。

大同是九边重镇的重镇,它的西北两个方向都与鞑靼接壤,而明朝最大的敌人就是北元势力,出于对中原富饶的觊觎和自身物资短缺的迫切需要,蒙古人经常的骚扰明朝内地,主要方向就是大同周围,西边的榆林、宁夏、固原、甘肃四镇蒙古人去的很少,因为那些地方即使打进去深入上百里有可能也捞不到多少的好处,因为那些地方很荒凉,人口也少,抢不到啥东西,而东边呢?那地方靠近大明朝首都,警备力量太多不说,还高山峻岭的,弄不好进去不容易,出来更难,所以,蒙古鞑靼一旦想去大明的地盘抢东西了就会主选大同和宣府。

大同城修的异常的坚固和高大,为洪武年间大将军徐达所修,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上边三合土夯实内外包砖,城墙高达十四米,上宽十二米,下宽十八米,城墙四周修筑了五十四座望楼,九十六座窝铺。四面城墙建有五百八十对垛子,比西安城高两米,比南京城宽六米,坚固程度不衙役京城,而作战防御功能比京城还高。

锦衣卫号铠鲜亮,那周遇吉和王国兴都穿着侯服,守门的兵看到了立刻放行。

周遇吉一路都想好了,到了大同先晋见代王朱传?,拿出皇帝朱由检的诏书和皇上给他的密旨,让代王召集大同的官员去代王府,在代王府直接逮捕姜瓖。

大同是代王的封藩地,此时的代王朱传?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代孙子。

想当年,朱元璋打败蒙古人建立明朝后,元惠宗妥欢贴睦尔退到了草原上的元上都,由于明军的不断打击及蒙古各地贵族离心离德勾心斗角,一十零二年,北元王朝正式宣布灭亡。

虽然元朝作为一个完整的政权已不复存在,但各部落依然保存有一定实力,比较强大的有瓦剌和鞑靼两部,这些部落仍旧怀念中原的富足,不时的南下骚扰明朝边境,起先主要是鞑靼,后来瓦剌也曾入侵明朝的土地,例如,土木堡之变就是瓦剌部干的,英宗朱祁镇还当了瓦剌的俘虏。

建国之后,为了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全,朱元璋便下令沿长城布设军事防线,调集了大量的军队守卫边境,从最东面的辽东至最西面的甘肃,共设了九个军事重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称九边。

大同是代王的封地,最早的代王朱桂是朱元璋的第十三个儿子,于洪武十一年封豫王,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代王,就藩大同,建文元年,削藩被废为庶人,明成祖朱棣即位,立刻恢复了王爵,传到朱传?,已历时十六代人。

朱桂这个代王可了不得,生了十几个儿子,活下来九个,长子肯定是接班人,其他的儿子都分封成了二级王,比如他的二儿子朱逊怋封了广灵王,三儿子朱逊?封了潞城王,四儿子住逊煁封了山阴王,五儿子朱逊燂封了襄垣王,六儿子朱逊烇封了灵丘王,七儿子朱逊炓封了宣宁王,八儿子朱逊焴封了怀仁王,九儿子朱逊熮封了隰川王,而他的长子长孙的后代还封了很多的王,比如昌化王、安定王、合川王、永庆王等一大堆的王,所以,山西的北部基本上都是代王的地盘。

由于是边疆上的王,而大同是抵御北元人骚扰的最前线,历代的代王都不是糊涂人,大多关心国家大事,不像秦王、晋王那样回回噩噩的都变成了猪。

朱传齌听说李自成要打过来了,立刻尽散家财,购买军需物资,大量的招兵买马,准备与李自成大干一场,当知道守卫宁武关的周遇吉人单势孤时还交代卫景瑗立刻组织兵马去增援周遇吉。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